找到相关内容59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观察轮回过患

    ,无论显密,其出发点皆为四谛,苦集灭道,用以阐释一体的两面,也就是轮回和解脱的因果真理。  轮回有轮回的因和轮回的果。轮回的因叫做集谛,是指贪、嗔、痴、我执等烦恼,以及行善或造恶,这些是流转之因。轮回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0347744.html
  • 佛教生死学中的生命治疗观

    思惟苦谛、集谛、十二缘起之理、遣除邪执、进趋解脱正道;上士道包括修学发心次第、受持仪轨、学菩萨行、六度四摄、特别修学后二度。  (二)道次第的修学方法  修学《广论》道次第的方式,包括加行、正行、结行及...

    王 惠 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4647860.html
  • 性缘问题之申论

    故若非因缘生,则无无常,无无常则无苦。  “若苦有定性,何故从集生?是故无有集,以破空义故。”  进一步解释说,由集生苦。假使法不空,则苦已有定性,苦有定性,当不待集生。是知如果破了空义,便是破了集谛...三千,即性具三千。如是则性外无修,修外无性。修性一如,体用相即。”  此是说于圆教中,无作四谛,皆是性也。以苦集灭道皆是性具,而苦集是恶法,故知性具恶。以迷理故,性具之菩提而为烦恼名曰集谛,性具之涅槃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4847862.html
  • 有关业的若干考察

    在业的场合是恶业的意味强;戒的场合则是善戒的意味强之故。因此,例如在解说苦、集、灭、道四谛时,业是在苦的原因─集谛中说;戒则是在追求理想的三学、八正道等修道之道谛中说。但是在初期大乘的《般若经》、《...

    水野弘元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5648008.html
  • 人间净土与终极关怀─论傅伟勋的佛教生死学

    只是佛陀面对生死问题所建构而成的解脱之道,重点不在哲理层次的分析,而在于生命的真正实践与完成。傅伟勋引用了日本学者水野弘元,以医生治病四诀来比喻四圣谛,即苦谛(病况):苦恼而无有自觉的现实世界;集谛(...

    郑志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3048097.html
  • 佛法的基本─四圣谛(1)

    同样能接受个人证悟和体现那个境地是可能的。最后当然就能理解佛陀已真正完美地成就那个灭止的境界。  重点是经由提升对缘起法则的深刻理解,我们可以了解了苦集谛和灭谛。这就是佛陀说“见了缘起即见法”那句话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3248241.html
  • 心所法

    六十二见表)。或计自在(自在天)、世主(大自在天)、释(帝释)、梵(梵王),及余物类(自性等),常恒不易;或计自在等是一切物因;或有横计诸邪解脱;或有妄执非道为道。诸如是等,皆邪见摄。”二无因论唯是集谛...,地狱中无分别惑,所以不与苦受相应。欲界的疑,若先作恶行,疑苦集谛等,亦与喜受俱起,喜后无苦故。上界的疑,亦有乐受俱,意地有乐故。二取若缘忧俱见戒,及所依蕴为殊胜能得涅槃清净法,则与忧受相应,忧其不速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5748288.html
  • 佛教四护卫禅

    逼迫不定,烦恼执着不舍,是为集谛,灭众苦受,是为灭谛,修习八正道了悟因缘法得出三界,是名道谛,说法初善中善后善,劝修戒学者为初善,修习三昧得道者为中善,证涅盘者为后善,如是分别故名薄伽梵。观无常而无相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4249264.html
  • 法念处丁、七觉支

    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念觉支。」  在此,念特别是指忆念四念处,即包括忆念五蕴、十二处等观禅的目标。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缘(即苦谛及集谛)是观禅的目标。时常对它们如理作意能帮助未生起的念觉支生起以及培育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1649344.html
  • 人间净土的终极关怀——论傅伟勋的佛教生死学

    只是佛陀面对生死问题所建构而成的解脱之道,重点不在哲理层次的分析,而在于生命的真正实践与完成。傅伟勋引用了日本学者水野弘元,以医生治病四诀来比喻四圣谛,即苦谛(病况):苦恼而无有自觉的现实世界;集谛(...

    郑志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4949425.html